烟台黄渤海新区简介
烟台黄渤海新区,隶属于山东省烟台市。是山东四个省级新区之一,规划陆域面积499.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48.68平方公里。陆域四至范围:东至福莱山街道峨嵋山路,南至南王街道、刘家沟镇南边界和荣乌高速,西至北沟镇西边界,北至南王街道、新港街道和北沟镇北边界。

烟台黄渤海新区具备相对牢固的应急产业基础,围绕中心区域已形成由多到少、由强到弱、呈扇形分布的产业布局,为应急产业的聚集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24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3000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868家,其中98%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应急领域国家级研发机构4家,省级研发机构40家,研发投入占比4%。全区累计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002项,其中3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70%达到国内领先及先进水平;19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18个项目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目前,全区有效发明专利3000余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90余件,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0.6件;应急领域有效发明专利近1000件,占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数的30%以上。全区累计获中国专利奖21项、省专利奖17项,主持或参与标准的制定280个,企业授权专利实施率近90%。目前,全区拥有高层次创新人才968人,其中院士30人、国家级人才138人、泰山系列人才91人、博士624人。
通过积极的产业激励政策,鼓励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力度,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应急产品科技含量。“十二五”以来,黄渤海新区通过科技发展计划、技术改造补贴等形式,共支持应急产业项目100个,支持金额3000万元。其中,监测预警项目65个,支持金额1600万元;预防防护项目12个,支持金额600万元;救援处置项目15个,支持金额400万元,有效带动了应急产业升级发展。部分关键技术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优势和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
烟台黄渤海新区地处山东半岛黄海之滨,东与韩国、日本一衣带水,北与大连隔海相望,南与上海、青岛陆路相通,是21世纪中国重点开发的环渤海经济圈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东半岛最为主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与研究开发基地之一。临近我国黄海、渤海两大海域,周边海域是船舶进出渤海湾和南北交通物流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是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辐射日韩、连接东北亚的重要战略支点。属交通运输部确定的“六区一线”重点水域,内有老铁山水道、长山水道、登州水道,以及烟台至大连、蓬莱至旅顺、蓬莱至长岛等重要航路,又是我国传统的渔场,渔业船舶捕鱼作业活动活跃,加之沿海海产养殖业发达,造成辖区通航条件复杂、管理难度大,是海上事故易发区,历来是备受关注的重点水域。通过搭建区域海事救援联动平台,培育壮大应急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区域,并带动、辐射周边海域的应急产业基地。当前,山东省正在胶东地区建设胶东半岛制造基地,烟台开发区是烟台市乃至山东省产业聚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充分利用现有的海事应急产业优势,进一步强化产业规划建设,在成为烟台市先进制造业龙头的同时,重点发展海事应急产业亦是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2、紧密的产学研结合基础
烟台黄渤海新区已初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目前,全区已有300余家企业建立了研发平台,95%以上的重点科技企业建成了产学研联合体,先后正式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100余家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有9位院士、200多位高层专家与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900多项,为应急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围绕应急产业引进一批具备科研产业化能力,且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国内顶尖水平的科研团队,为产业创新提供人才支撑注重多元化搭建创新平台。现已集聚了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一流平台载体;已落户哈工程烟台研究(生)院、烟台大学科教园区、山东建筑大学产学研基地等一批科教基地。
3、人才优势
烟台黄渤海新区始终将培养和引进优质的人力资源、搭建合理的人才梯队、构建完善的配套环境作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主要任务。通过为产业人才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创业环境,营造国内一流的生态发展环境,吸引和留住更多的研发和管理人才。目前全区拥有各类技术人员累计4万多名,其中博士700余人,硕士4000多名,从事研发的人员近万人,形成了一支高水平、高层次的科技人才队伍。烟台市现有高等院校8所,中等专业学校77所,每年毕业生超过30000人,为应急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