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安全产业协会
山东省安全产业协会
   
  
   
信息公开
为应急管理事业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山东工会融媒体中心 | 作者:山东省安全产业协会 | 发布时间: 2024-03-05 | 59 次浏览 | 分享到:

山东大学刘浩  山东省应急管理厅刘桂法

党和国家长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以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科技创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2019年,他在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体学习中明确指出“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体现了总书记对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关切。科技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正逐渐改变着应急管理的面貌。科技进步不仅能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和自然灾害,提高应急管理效率,更能推动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10月30日,山东省应急管理厅成立。五年来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应急管理部的业务指导作用,坚持科技创新。在历任厅领导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和,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深入实施“科技兴安”、“智慧应急”、“人才强省”战略,推动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科技创新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安全”和“国家安全”,可见,对“安全”的重视。

山东省在应急管理科技进步方面取得显著效果。通过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五年明显下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大限度减少。这一成果直接反映了科技进步在应急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然而,还需注意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科技与应急管理的融合,加强对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理论的运用,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应急管理问题。基于此,本文将深入探讨山东省应急管理科技进步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工作建议。


一、应急管理科技进步工作的显著成效

1.1做好顶层设计,创新制定规范文件

在应急管理科技进步工作中,良好的顶层设计和规划至关重要。山东省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首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通过《关于印发山东省应急管理三年规划(2019-2021)的通知》提出了明确的3年应急管理发展规划,为省内三年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此规划不仅强调了应急管理的发展方向,还为实现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提供了框架。其次,通过《关于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工作的指导意见》,山东省应急管理厅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同推动了高危企业的智能化转型。这一举措有力地缓解了重点行业的安全生产隐患,为防范事故发生提供了实质性保障。这些规划和指导文件的制定展示了山东省在应对安全挑战时的明确战略和计划,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省在应急管理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通过《山东省应急管理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山东省应急管理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和《山东省应急装备发展“十四五”规划》由省应急管理部门与科技厅、大数据局、工信厅等部门联合印发,省内不同领域的“十四五”专项规划相互支持,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全面支持。这不仅促进了应急管理领域的协同发展,还为未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安全生产“八抓20项”创新举措以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发布,进一步强调了科技和信息化对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的支持。其中,明确提出科技和信息化要赋能安全生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些规划和文件的制定为科技进步提供了更为系统和具体的指导。

总体而言,山东省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制定为科技创新在应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指导,使得相关工作更有章法和前瞻性。这为未来山东省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2做好科技计划,广泛开展科研项目

山东省通过征集应急管理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展现了对科技创新的持续关注和支持。每年都进行科技计划项目的征集,为寻找解决应急管理领域关键、共性问题的科技方案提供了平台。这一过程体现了山东省对科技创新的系统化管理,通过明确的申报指南,筛选并资助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项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省科技创新资金的扶持机制进一步加强了对有潜力项目的支持,从而促进了应急管理领域的科技创新。此外,对于由山东省应急管理厅组织专家论证的项目,通过办公会议的讨论和审批,提供一定资金扶持,进一步确保了科技项目的实施。这一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效的组织和财政支持。

山东省的科研项目广泛覆盖了应急管理的多个方面,从“应急救援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到《山东省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再到《山东省应急安全科普基地现状研究与示范推广》等多个层面的课题,体现了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的努力。尤其是一些由高校和科研机构承担的项目,如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山东大学、山东省科普产业促进会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深入研究应急管理工作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此外,通过61项自筹资金的科研项目的立项,也反映了各单位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自主努力。这些广泛的科研项目涵盖了不同领域,为应急管理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总体而言,山东省加强科技创新计划的实施和课题研究深化,为科技创新和应急管理领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1.3加强绩效评估,创新应用项目成果

科技项目的验收与绩效评价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环节,山东省在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2018年省科技厅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化工企业人员作业行为智能识别与管控技术研发”为例,该项目经过三年研究和开发,在2021年通过了综合绩效评价,被评为“优秀”。这一成果的成功验收得益于项目团队的联合攻关,充分体现了跨部门协同创新的优势。通过研究人员位置状态、作业行为、操作行为、环境异常等的识别分析技术,项目成功开发了智能识别与管控系统,实现了对作业人员状态、位置、行为及周边环境风险的智能分析判别和主动预警。这不仅解决了化工企业装置区复杂环境下的难题,还在20多家化工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提高工业安全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山东省应急管理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推动科技项目的开展。遵循《山东省安全生产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的验收要求,对科技项目进行全面的验收,不仅邀请管理、技术专家参与,还包括财务专家对经费使用情况的验收。此举保障了科技项目在技术水平和经费使用方面的双重审查,从而得出具有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等技术水平结论。这一机制的建立使得科技项目的验收更加全面客观,为科技成果的真实性和可行性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成功的项目在完成研究后,积极推动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化工企业人员作业行为智能识别与管控技术研发”项目为例,相关技术成果已在20多家化工企业应用,得到了媒体的广泛报道。此外,项目组将继续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不安全行为识别研究,进一步突破技术难题,推动整体技术在山东省危险化学品企业的推广应用。这一实际应用与不断深化的科技研究相结合的做法,将有助于山东省科技与产业领域的协同发展,推动新旧动能的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未来,随着科技计划项目的不断推进,山东省在应急管理科技创新方面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4完善评定标准,创新科技奖励机制

为推动应急管理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山东省建立了科技成果奖励工作机制。通过将验收合格的科技项目推荐至应急管理部、科技部以及一系列专业协会,如中国安全生产协会、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等,积极参与各级科技进步奖评选。这一机制为科技研究人员提供了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级奖项评选的机会,不仅鼓励了更多科技人员的投入,也有效激发了科技创新的热情。这种跨部门、跨机构的合作模式,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推动科技成果应用的合力。

山东省应急管理与安全生产协会科学技术奖的设立充分彰显了对科技创新的认可与支持。根据2023年的评定结果,设立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48项奖项,细化了不同奖项的数量与级别,以更具体的方式体现科技成果的质量与价值。此外,奖项的评定标准涵盖了验收合格的科技项目在创新性、实用性、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表现,确保了获奖项目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影响力。这种奖项设立和评定标准的科学性,为科技成果的真实价值提供了权威认证,对于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应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科技成果奖项的设立不仅是对科技工作者的褒奖,更是对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的有效手段。获奖项目的广泛宣传和报道,使其成为行业内的典范和标杆,进一步推动了应急管理科技的推广。同时,奖项的设立也为科技成果的推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鼓励更多企业和机构参与科技成果的引进与应用,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科技成果快速传播的良好环境。


1.5加快成果应用,推广监测预警系统

山东省应急管理厅通过《山东省非煤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综合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成功推广了非煤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应用为非煤矿山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了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等方面的能力。这一具体举措有助于建立智能巡检与精准核查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对安全风险的精准管控,将安全治理重心转向事前预防,提高了管理效能、降低了管理成本。同时,该系统的应用彻底解决了数据不完整、不准确等问题,强化了对C、D级非煤矿山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有效消除了事故隐患。

山东省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443家一、二级重大危险源企业成功接入数据,建成了重大危险源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这一成果标志着山东省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示范工程建设,实现了对重大安全风险的动态监测和自动预警。此外,山东省还在危化品道路运输全过程信息化监管系统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总结推广了东营市的先进经验,为全省范围内的危化品安全监管提供了全过程信息化的解决方案。

这些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对山东省的安全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广应用非煤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和危化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有助于实现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些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不仅提高了事前预防的能力,也在事发后提供了更快速、更精准的应急响应。科技成果的成功推广,进一步推动了山东省安全管理的转型升级,为新旧动能转换、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支持。


1.6丰富科普活动,创新科普基地认定

山东省应急管理厅在科学普及和教育基地认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颁布《山东省应急科普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和《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应急管理)管理暂行办法》,为应急科普基地认定工作提供了明确的规范。通过与省科协合作,首次开展全省科普教育基地(应急管理)的申报工作,为全国省级应急部门首创,最终认定8家基地为第一批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应急管理)。这一创新工作有助于强化科学普及的地方基础,提高公众对应急管理的认知。

山东省应急管理厅通过各类科普活动的组织,有效提升了科技知识的传播。以德润中学为例,领导干部与公务员参与了“送应急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向学生传递应急科普知识。此外,在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安全生产月、全国科普日等节点,积极举办科普活动和科普讲解大赛,促使更多人了解和接受科技知识。这些活动在不同社会层面推动了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

山东省应急管理厅通过编写科普读物《山东省应急安全知识手册》和《安全与应急科普知识——安全宣传“五进”读本》等,将科学知识免费提供给广大群众。同时,成立科普专家工作室,集结了知名专家,如山东大学教授马奔科普工作室、海丽雅集团张旭明科普工作室等,在应急管理领域提供专业支持。此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增设了安全生产科普奖,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科普工作注入新的动力,推动了安全生产科普工作的深入发展。这些举措不仅在理论上支持了应急管理科技进步工作,也在实践中深刻影响了公众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和应用。通过建立科普基地、举办科普活动、编写科普读物和成立专家工作室等方式,山东省应急管理厅积极推动科技知识向社会广泛传播,为提升公众科技素养、增强社会应对灾害的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1.7创建创新中心,健全科技支撑体系

山东省应急管理厅通过认定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中心,为应急管理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搭建奠定了基础。发布的《山东省应急管理厅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和《山东省应急管理厅技术创新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规范了认定程序和管理要求。此举初步构建了涵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等多领域的科技创新网络,为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法规保障。

在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山东省应急管理厅公布了首批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的名单。首批12家重点实验室和5家技术创新中心涵盖了不同行业领域,为山东省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提供了专业支持。这些实验室和创新中心将成为科技研究、创新成果孵化的重要平台,推动科技进步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

通过建设省级实验室和创新中心,山东省应急管理厅为应急管理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一科技支撑体系将有助于提高科研水平,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的建设将为行业领域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推动应急管理领域的技术创新。这一举措加强了山东省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地位,推动应急管理科技进步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


1.8挖掘先进单位,强化典型示范效应

山东省应急管理科技进步的典型单位涵盖了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它们在推动应急管理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包括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管理学院、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以及海尔、海信、浪潮、华为、腾讯、铁塔、移动、联通、电信、淼盾、海丽雅、赛飞特、新明辉、星宇、山东鼎安、山东高速、山东黄金集团、山东地勘院、山东能源集团、济南能源集团等知名企业和山东省科学院、山科集团、中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等科研单位。这些单位在科技研究、技术创新和实际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成为引领山东省应急管理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代表。

这些先进典型单位依托科技创新在应急管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在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方面表现突出,为提升山东省的应急管理水平做出了杰出贡献。例如,海尔海纳云、海尔卡奥斯、华为、腾讯、山东有方、山大地纬、山东特检集团等企业通过自身领先的技术实力,提供了先进的信息化、智能化应急管理解决方案;高校如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应急管理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先进典型单位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单位具有示范效应,为整个山东省应急管理科技进步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学习借鉴这些单位的先进理念和创新做法,可以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全面推广,促使更多单位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这种经验交流和合作将有助于形成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推动整个山东省在应急管理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二、应急管理科技进步工作的存在问题

2.1科技创新工作进展不够平衡

山东省在科技创新工作中行业发展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矿山、危化等高危行业领域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中央驻鲁企业、省属大企业等相对容易获得较多的经费投入。一些非高危行业的科技创新水平相对滞后,难以在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导致科技创新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科技创新水平的显著差异。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科研力量和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相对集中的城市,如青岛、济南、烟台等,在安全科学、应急管理等领域的科研成果较多,而其他地区相对欠发达,缺乏相应的科技支持。这种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了科技创新成果在全省范围内的不均衡分布。只有通过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改革措施,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山东省科技创新工作向更加均衡、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2科技创新投入相对不足

在山东省的科技创新工作中,尽管2023年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达到了145.2亿元,企业在省重大科技项目中的牵头比例超过90%,但仍存在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的深层次问题。首先,尽管整体资金规模庞大,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等专业的高等院校在争取省科技厅资金项目方面面临较大难度。这可能是由于省科技部门相关处室的审批流程时间长,每个流程的透明度还有待提高。

其次,山东省应急管理厅的科技创新经费主要集中在信息化项目,而科研经费相对较少。这可能反映出在应急管理领域,对于信息化项目的关注程度较高,而其他关键的科研项目则得不到充分支持。这种情况可能妨碍了应急管理领域在科技研究方面的全面发展。另外,申请山东省大数据部门、财政部们的信息化立项项目也需要更多资金支持,这表明在大数据应用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可能存在不足的问题。大数据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对于信息采集、分析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这一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中,资金的不足可能会影响到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总体而言,尽管省科技部门科技创新资金总量较大,但在具体领域的分配和支持上存在问题,尤其是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等关键领域。科技创新投入的不足可能会限制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影响科技创新的全面推进。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更精细的资金分配机制和更灵活的项目审批流程,以确保科技创新工作在各个领域能够得到充分的支持和推动。


2.3高层次人才较为匮乏

在山东省的应急管理科技进步工作中,存在高层次人才较少的深层次问题。尽管全国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背景的两院院士不足30人左右,其中江苏、浙江、山东三省为籍贯的院士人数最多。清华大学范维澄院士团队是目前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知名院士团队之一。

首先,两院院士在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的匮乏反映出应急管理领域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上存在不足。这可能与该领域的专业性较强、涵盖面广泛,以及科研难度较大有关。缺乏院士级别的领军人物可能影响了应急管理科技的引领和推动。其次,虽然山东省在两院院士总数中居前三,但未有应急管理领域的院士产生,说明该领域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存在短板。这可能与相关专业的知名度不足、专业吸引力不够高,以及高校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培养力度不够有关。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高校专业设置、科研项目引导、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和改革。提升应急管理领域的知名度、提高专业的吸引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有助于推动高层次人才在该领域的涌现与培养。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入国际前沿科研成果和经验,有助于提高本领域人才的国际水平。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逐步解决高层次人才匮乏的问题,推动应急管理科技的更好发展。


2.4人才培养市场脱节

在山东省的应急管理领域,人才培养存在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深层次问题。目前,虽然一些高校设有应急管理专业,但人才培养的机构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脱节。首先,我省应急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本科层次,缺乏更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层次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此外,仅有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济南大学、齐鲁师范学院等少数院校设置了相应专业,未能满足整个省份的培养需求。山东大学设立了应急管理专业硕士、博士的人才培养专业。

其次,市场对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当前我省的人才培养规模相对较小。据悉,我国应急管理相关专业人才缺口高达40万人,说明目前的培养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可能与高校未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拓展招生规模,以及市场对于应急管理专业需求的增长不相适应有关。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校及有关单位在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上进行灵活调整,结合市场需求增设更多的应急管理专业,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通过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性,确保培养出更符合实际需求的专业人才。此外,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展实践培训,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应急管理领域的实际工作。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逐步解决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问题,推动应急管理领域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的提升。


2.5科研人才待遇相对较低

在应急管理领域,高等院校中从事安全科学与工程及应急管理专业的教师,相较于其他岗位的教师,面临更高的爆炸等伤亡应用场景的岗位风险,但他们的待遇却没有得到明确的提高。这涉及到对于应急管理人才的价值认同和激励机制的问题。首先,应急管理专业的教师岗位风险相对较高,因其关乎社会安全和公共危机的管理,需要不断更新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然而,目前的体制中并没有为此类专业设置明确的岗位风险津贴,导致在薪酬体系上的不公平。

同时,与在生产经营单位设立的安全总监相比,高校中从事应急管理专业的教师待遇相对滞后。安全总监在单位中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而应急管理专业的教师未能得到同等的认可。这可能导致人才流失,减少了高校吸引和留住优秀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竞争力。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等院校建立更加灵活和激励性的薪酬体系,充分认识到应急管理专业的教师在风险和责任上的独特性。可以通过设立明确的岗位风险津贴、加大科研项目经费支持等方式,提高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待遇水平。同时,可以借鉴其他行业对于危险性工作的薪酬政策,为从事应急管理的专业人才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高等院校应急管理人才的待遇水平,促使更多人才在该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推动学科的健康发展。


2.6科技成果转化相对滞后

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直接关系到科技创新的实际应用和社会经济效益。当前山东省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存在转化率低和专利出售比率不高的问题,这反映了科研成果在产业应用上的不足,需要深入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首先,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可能与科研机构与产业之间的融合不够密切有关。科研机构过于注重基础研究,而忽视了将研究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此外,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力度不够,导致许多成果无法被产业界及时了解和应用。

同时,专利出售比率低可能与科研人员在专利商业化方面的经验不足、专利管理和评估机制不完善等因素有关。科研人员对专利商业化缺乏有效引导,专利的实际价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此外,缺乏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有效渠道也是专利出售比率低的原因之一。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强科研机构与产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建立更加灵活的技术转移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推广。科研机构应当加强对科研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升其在专利商业化方面的水平,建立科技成果市场化推广的有效途径。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出台激励政策,引导科研人员更加积极地参与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转化。


2.7复合型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当前,应急管理领域的相关人员知识结构存在不平衡和狭隘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一问题,需要采取措施,调整和完善相关人员的知识结构,以推动科技创新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应急管理的实践需求。首先,安全总监等相关人员的知识结构需要更多地融入科技创新方面的内容。安全总监在安全生产领域拥有丰富的知识,但对科技创新、信息化等方面的了解较为缺乏。这可能导致科技创新成果在实际应用时难以得到全面有效的推广。因此,培养懂科技、懂安全生产的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

同时,信息化人才和应急管理专业人员之间的知识交叉需求提高。信息化人才通常擅长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等领域,对应急管理业务了解相对较少。相反,应急管理专业人员虽然懂业务,但对信息化知识的了解较为欠缺。推动这两类人才的交叉培养,培养懂业务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教育培训、交叉学科研究等方面入手。建立跨领域的培训机制,使安全总监等相关人员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最新进展。同时,鼓励信息化人才和应急管理专业人员进行跨领域的研究,促进知识结构的互补和融合。


三、应急管理科技进步工作的优化建议

科技创新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从建设智能化技术装备体系到推进应急管理数字化转型,再到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及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每一个方面都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旨在全面系统地分析这些关键领域中科技创新在提高应急管理效率和效果中的具体路径,以及如何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3.1建设智能技术装备体系

在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和山东省这样的经济与科技发展区域,建设智能化技术装备体系已成为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关键。这不仅包括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也包括加强应急通信和指挥系统建设,以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快速响应和有效指挥。

首先,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是提高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的关键。在山东省,政府已经开始利用物联网技术部署大量传感器,用于监测气象变化、地质活动等,以实现对自然灾害的实时监测。结合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可以迅速被处理和分析,从而生成精确的灾害预警信息。例如,在山东省的一次洪水预警中,利用这些技术,提前几小时就准确预测了洪水的发生,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统计,这种智能化预警系统的准确率比传统方法提高了约20%,预警时间提前了至少30分钟。

其次,加强应急通信和指挥系统建设对于提高应急响应速度至关重要。山东省政府已经在推动应急通信网络的升级,包括建立更为稳定和高效的无线通信系统,确保在灾害发生时通信不会中断。此外,智能化的指挥系统,如基于云平台的应急指挥中心,已经被建立,以实现对救援资源的高效管理和调度。这些系统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使得指挥官能够快速作出决策,并有效地指挥救援行动。在一次地震救援行动中,山东省的应急指挥系统有效地协调了多个救援队伍和物资,显著提高了救援行动的效率。

最后,为进一步提升山东省应急管理的整体水平,建议加大对新兴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投入。这包括鼓励本地企业和研究机构研发适用于不同灾害情境的智能化装备和技术,以及通过政府引导和资助,推动这些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此外,还应加强跨区域、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以形成更为统一和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


3.2推进应急管理数字转型

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应急管理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效率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山东省这样的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数字转型对于提升应急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应急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在于实现数据共享、流程优化和业务协同。山东省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经济和技术中心,已经开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跨部门和跨区域的应急管理资源。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山东省能够实现对气象、地质、交通等多种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分析,从而有效预测和评估潜在的灾害风险。例如,山东省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了一次重大台风的影响,提前部署了救援资源,显著降低了台风造成的损失。此外,数字化转型还包括优化应急响应流程,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手段提高应急响应的速度和效率。

其次,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是数字转型的另一个关键方面。山东省在这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建立了更为精确的灾害预警系统。例如,山东省利用大数据对历史洪水事件进行分析,建立了一个洪水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准确预测特定地区的洪水风险,为当地政府和居民提供了宝贵的预警信息。此外,这些技术还被用于辅助决策过程,为应急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提高应急决策的质量和效果。

最后,推进应急管理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人员培训和技术更新的问题。山东省在这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举办专业培训课程,提高从业人员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通过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引进和研发新技术,不断提升应急管理系统的技术水平。这种持续的技术更新和人才培养,确保了数字化转型能够持续推进,适应不断变化的应急管理需求。


3.3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在当今社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已成为提高整体应急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关键。这不仅包括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提高救援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术水平,还包括推广使用先进的救援装备和技术。

首先,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是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的基础。在山东省,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培训和综合素质提升。通过组织定期的培训课程和实战演习,不断提高救援队伍对各类灾害情况的应对能力。例如,山东省针对常见的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等,举办了专门的救援技能培训,使救援人员能够更加熟练地使用救援设备,有效处理紧急情况。此外,还引入了心理健康培训,以提高救援人员在高压环境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决策水平。

其次,推广使用先进的救援装备和技术是提升救援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山东省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如引入先进的无人机、遥感技术、移动通信设备等。这些高科技装备在灾害现场的侦察、通讯和数据收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无人机在一次大规模的洪水救援中被用于空中侦察和评估,大大提高了对受灾区域的了解速度和准确性。此外,利用移动通信设备,救援队伍能够在恶劣环境下保持有效沟通,确保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最后,山东省应进一步加大对应急救援领域的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这包括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适用于不同灾害场景的救援装备和技术,以及通过政府引导和资助,推动这些技术在实际救援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还应强化跨区域、跨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形成更为统一和高效的救援响应机制。


3.4加强应急管理科技创新

推动应急管理领域内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应用,加强应急管理科技创新是提升应急管理系统整体效能的关键。这包括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关键技术攻关,以及建立科技评价和成果转化机制。

首先,鼓励企业在应急管理领域加大研发投入至关重要。山东省作为中国的重要经济和科技中心之一,已经有多家企业在应急管理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突破。例如,一些企业专注于开发先进的监测预警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提高对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的预测准确率。此外,还有企业研发了高效的应急救援装备,如多功能救援机器人和快速部署的临时避难所。通过政府的资助和政策支持,这些研发活动不仅提升了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也为整个应急管理系统的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其次,加强应急管理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研究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另一关键领域。山东省应当建立和完善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共同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如灾害数据的快速处理、应急响应的智能化决策、以及复杂环境下的救援操作。例如,山东省内的一些研究机构已经在开展关于灾害影响模拟和虚拟现实应急训练的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提高应急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决策水平。

最后,建立应急管理科技评价体系对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样至关重要。山东省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应急管理领域的科技成果进行评估和认证。这不仅可以确保技术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还可以激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更多的创新尝试。同时,通过与国际先进的应急管理系统和技术对接,山东省可以更好地吸收和借鉴国际经验,提升本地应急管理技术的水平。


3.5强化应急管理人才培养

强化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对于提升整体应急管理能力至关重要,培养高素质的应急管理人才是实现有效应急管理的关键。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到应急管理学科的建设,还包括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从业人员的知识培训和技能演练。

首先,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提升应急管理水平的基础。山东省作为中国的重要省份之一,在应急管理教育和培训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山东省的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已经建立了应急管理相关的学科和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实战能力的应急管理人才。这些教育项目不仅涵盖了灾害预防、风险评估、应急响应等核心课程,还包括了灾害心理学、公共安全法律法规等辅助课程。通过这些系统的教育培训,山东省已经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

其次,开展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和技能演练对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从业人员的应急管理能力至关重要。山东省政府已经启动了一系列的应急管理培训计划,旨在提升公职人员在应对各类紧急情况时的能力。这些培训项目包括模拟演练、现场救援操作训练、以及灾害响应策略培训等,旨在通过实战演练提高应急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山东省在一次大型地震演习中,通过模拟实际灾害情况,提高了应急人员的现场处理能力和协调沟通技巧。

最后,建议山东省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应急管理研究机构和专业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方法。通过与国际知名的应急管理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可以借鉴先进的应急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提升本地应急管理的水平。此外,还应鼓励应急管理人员参加国内外的专业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应急管理需求。


3.6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构建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构建是一个关键环节,这对于提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涉及到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应急管理的考核评估。

首先,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是提高应急管理效能的基础。在中国和山东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复杂多变的灾害环境,已经有必要对现行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进行审视和更新。这包括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进行响应。例如,山东省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应急管理法律框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全面和具体的法律条文。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确保所有相关人员都能充分理解和遵守。

其次,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演练对于提升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战能力至关重要。应急预案的制定需要基于详细的风险评估和资源分析,确保其针对性和实用性。山东省应当定期更新和完善各类灾害的应急预案,同时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定期的演练。这些演练不仅能够检验预案的有效性,也能提高应急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山东省的一次大规模地震应急演习中,通过模拟真实灾害情境,有效检验了地震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并提高了应急人员的协同作战能力。

最后,建立应急管理考核评估机制是确保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考核评估机制不仅可以监督和评价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促进应急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山东省可以建立一个包括专家评审、民意调查和绩效指标等多元化的考核评估体系。通过定期的考核评估,可以确保各项应急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同时促进应急管理人员和部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结束语

科技进步对于提升应急管理的效能和效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给应急管理事业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到科技创新在应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还包括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的重要性,应急管理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只有通过这种多方共同参与和协作的方式,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全面、高效和有韧性的应急管理体系。

展望未来,应急管理的高质量发展将继续依赖于科技赋能。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应急管理的范式和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灾害环境和安全挑战,应急管理体系也需要不断适应和更新,以更有效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优化管理流程、提升人员素质和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和山东省的应急管理体系将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点击排行


版权所有  山东省安全产业协会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历山路80号北楼313、315      邮箱:sdsaqcyxh@163.com
COPYRIGHT@2023 山东省安全产业协会  鲁ICP备2021025997号-2